重新审视当前企业的“设备完好率”
原创:蒋良君 成都华标企管 首席顾问
【摘要】:笔者认为企业统计设备完好率的意义不大,但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以抽样的方式检查设备完好性,是有必要的,也可将设备的完好纳入日常的岗检或点检项目。用设备利用率、非计划停机次数等企业认为重要的指标来衡量设备管理,其意义比设备完好率更大。
一.概述
笔者调研及咨询过的企业,很多企业(国企居多)都有统计设备完好率,并作为设备管理的考核指标之一。有时,笔者也在思考,这个设备完好率究竟对提升企业设备管理是否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先看下设备完好率的含义及运用案例,再谈我的观点。
设备完好率,指完好的生产设备在全部生产设备中的比重,它是反映企业设备技术状况和评价设备管理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设备完好率的计算公式为:
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总台数/生产设备总台数×100%
(以下截图自标准,仅供参考)
为了统计设备的完好率,则应先有设备完好的标准,有部分企业编制了设备完好标准。当然,企业编制的这些标准有粗有细,都为确定与核算设备完好率提供了更科 学合理的依据。设备完好标准是设备处于完好技术状态的检查根据,也是计算设备完好率的基础与前提。目前,也有的地方或部门为了考核企业设备的完好率,也规 定了设备完好标准和级别。例如:在以下“完好设备的一般要求”中,只要有一项出现不完好设备状况,则为不完好设备。
完好设备的一般要求是:
1.零、部件齐全、无缺损;
2.基础稳固,无腐蚀、倾斜、裂缝,连接牢靠,无松动断裂和脱落现; 结构完整,零部件齐全,磨损、腐蚀和变形均在允许范围内;
3.设备性能良好,运转正常;设备的几何精度或主要性能或主要技术指标(见术语提示),符合国家标准或设备出厂标准;
4.磨损、腐蚀程度不超过技术指标的规定;
5.测量调控装置主要计量仪器、仪表齐全,指示准确、可靠;
6.润滑系统完整,油路畅通;
7.原料、燃料、油料、动力等消耗正常,基本无漏水、漏油、漏汽(气)、漏电现象;
8.安全保护装置齐全、可靠;
9.控制系统装置齐全,管线完整,联接可靠。
提示: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应根据机型制定相应的完好标准。
术语提示:
1.“几何精度”完好要求,主要指通用机械设备中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和专用设备中有几何精度要求的设备;
2.“主要性能”或“主要技术指标”完好要求,是对凡无几何精度要求的通用设备,例如:铸造设备、起重机和专用设备、动力设备灯。
3.编写完好标准时,应根据不同设备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术语,不应硬套或片面强调统一、标准化。
例:电气设备完好设备的基本要求
——电气设备包括:高、中频电热设备,变流设备、变压器、发电设备、焊接设备等。
——各主要技术性能能达到原出厂标准或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操作和控制系统装置齐全,灵敏可靠。
——设备运行良好,绝缘强度达标,防护装置应符合电气安全规程。
——设备的通风、散热和冷却系统齐全完整,效能良好。
——设备内外整洁,润滑良好。
——无漏油、漏电现象。
笔者个人看法:统计设备完好率时,若按月统计,从月初到月末出现的不完好设备应纳入统计,才合理。若只统计检查时段,若设备在月中出现不完好经修复,则不能客观的反映设备完好率的真实状况。
二.案例启示,引发思考。
笔者有一次和张孝桐高工(注:张孝桐,国内设备管理专家,在设备点检定修管理模式方面很有造诣,是国内“产线设备管家”理念的倡导者。)一起出差,他给我讲了一个 他经历的与设备完好率密切相关的事,我听了后很有感触,特整理如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张高工毕业后分配到冶金部在山西太原的一家直属企业,他当时担任机械动力科长。在当时,企业每个月都会召开设备管理汇报会(设备例 会),有一次,企业主管单位的上级领导在会上强调设备的考核指标,设备完好率必须大于87.5%。因张高工的企业是新厂,设备也是新的,每个月的设备完好 率都大于93%。
后来,张高工去国外某钢铁样板厂学习,在和样板厂设备管理员谈到“企业设备管理的好坏,样板厂是如何衡量、如何考核时”,对方听不懂,感到不理解,问张高工说:“你们是如何做的?”
经过翻译告诉对方说:“‘设备完好率’,是指100台设备,其中有多少台是完好的,如有90台是完好的,则完好率是90%。”
样板厂的人听了后让翻译告诉张高工说:“在一条产品作业线线上有100台设备,原料从第1台设备上投入,要经过这100台设备加工,直到最后一台设备才能制造出合格的产品。这100台设备,若其中1台故障了,那么设备的完好率应该是多少?这样的设备完好率好吗?”
张高工回答:“设备完好率99%,当然好啦!”
对方翻译回答说:“好个啥,全线都停产了!这99%的设备完好率有啥用呀!”
当你看完了以上的真实对话,你可思考下衡量设备管理的完好率,其意义是否重要?
三.笔者对管理设备完好的建议
看了上面的,我们回过头再看设备完好率的计算公式: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总台数/生产设备总台数×100% 。
从这个公式可看出,若要得到正确的设备完好率,则需要由设备人员对现有的设备逐一去检查一遍,对于像钢铁、石化炼油等大型企业,设备多部位繁多,每个月全部检查一次,其准确性可想而知,既然是做到了,也是劳民伤财,浪费很多时间。
在这里,我要提示下,设备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设备完好,确保设备处于完好的技术状况,我支持设备完好,但我不支持设备完好率的统计与考核。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重新审视下设备完好率,换个角度,或许用其他的指标来衡量设备管理,可能更合理。举个例子:
现在很多石化企业,虽然上级“制度上”要求统计泄漏率,如:静密封点泄漏率应小于0.5‰,但这个数字对设备管理者而言,无实际意义。而石化企业设备管理 者实际做的,却是使用了更简洁、更有效的统计方法,如:直接统计漏点、已处理数量、处理率,而且对漏点又区分内部堵漏与专业带压堵漏。如:某公司的芳烃运 行部统计的2010年上半年漏点管理:漏点451个,已处理388个,处理率86%。看这个数据,比看泄漏率 0.5‰更有意义。这个例子,和企业的设备完好率也是有相近之处,同理,检查发现设备的问题点数量、已处理数量、处理率。设备完好率虽然无意义,但是这么 多年,仍然在统计和上报,但实际是否有统计的必要,我想,企业设备管理者心知肚明。
既然控制设备的完好比设备完好率更重要,控制漏点比泄漏率更重要,我就此谈谈如何管理好设备完好的一些想法。
1.将设备完好的管理融入日常管理项目
对设备完好标准的要求,笔者建议整合到设备检查的技术标准内,这样可减少标准重复。如:在设备的操作维护规程中体现,也可在设备点检、保养维护润滑标准中体现。注意,管理重心下移,设备不完好的第一检查人是设备操作者、第二是负责管辖设备的(机、电、仪)设备员或点检员。设备出现不完善之处,应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处理。
要纳入日常管理,则需有检查标准。对检查设备完好的表走,最好时整合到检查标准。
设备完好也有很多标准可参考,如:
SJ/T 31001-2016 设备完好要求和检查评定方法编写导则
SJ/T 31445-2016 热力管道完好要求和检查评定方法
SJ/T 31446-2016 煤气管道完好要求和检查评定方法
……
2.检查考核促落实
为确保设备的完好,企业宜建立设备完好的技术要求,并与检查考核结合,促进做实到位。因此,设备的完好检查,可与设备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检测相结合,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设备、安全、环境、工艺等专业人员一起检查。
设备完好检查,可视管理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查标准,如:
对检查不符合的可直接扣分(或钱),整体执行不好的,可对该单位领导进行关联责任扣罚。提示:设备完好,可作为设备专项检查,也可融入设备管理的其他检查。若融入设备的其他检查,则给设备完好项检查予以权重配分即可。
设备管理的重心下移,实现分级管理,如何思考减少一些不产生实际价值的工作(不增值或无意义的工作),如何将管理者的要求,通过员工日常使用的各种规程(规范)、标准、表单等融入进去,确实值得管理者思考。
为了达到管理的目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就如这设备完好率,不用统计,直接控制到点,让一线员工都知道设备的完好标准,当发现不完好时,他知道如何处理(自己处理或反馈给企业规定的岗位或单位),这样的管理更及时有效,比事后统计的设备完好率更有意义。
希望你看了本短文后,别再迷恋“设备完好率”,如果你的企业仍然是以“设备完好率”作为衡量设备管理的指标,你就很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设备完好率,可以思 考是否可用其他的指标来衡量设备管理。设备管理的关键指标,可以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如:设备利用率、非计划停机次数或时间(这里的“停机”是指因设备故障 所导致的、影响生产的停机,企业可考核因设备问题导致的停产次数、时间、停产率。)等,不同行业,其指标可能不同。
也许,你心有余而权不足,可能因指标是“上面”制定的。但至少,我们现在更明白了一点,统计设备完好率的意义不大,将完好率作为设备管理考核指标更不妥 当,企业设备方面的考核指标不是千篇一律的,而可以根据企业阶段性的短板,通过考核促进短板提高。指标,应起到促进或提升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作用。
总之,笔者人为:统计设备完好率的意义不大,但必须检查设备的完好性。
以上短文,仅供参考。你若有兴趣,欢迎到“中国设备管理”Q群交流探讨。
►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分享给您的朋友!
【提示】:
1.不断更新的好资料和答疑集锦在 www.hb-qg.com “找资料”栏目公布。
2.QQ群:群友2000人,专业高质、答疑解惑、互动交流,Q群名:中国设备管理, Q群号: 283752911
主要交流:设备管理体系标准、ISO55001资产管理、设备完整性管理、6S管理、目视管理、安全管理、企业管理等,纯广告者禁入!
3.加"中国设备管理" Q群,总有一个人知道你问题的答案!
4.优秀留言有机会录入“找资料”栏目答疑集锦,并欢迎大家来稿分享